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看待风水占卜等古代术数
封建迷信通常指盲目沉迷地信仰和崇拜某人物、偶像或邪说。它通常表现为相信星相、占卜、巫医、风水、命相、鬼神等思想和行为。这些思想和行为大多产生或流行于封建社会,因此被称为封建迷信。封建迷信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暂时无法解释,而寻求超自然力量的结果。
封建迷信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个用语。在我国,迷信活动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只要有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0条明确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23年12月修订)第七十条:“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参加迷信活动或者个人搞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大家都知道封建迷信不可取,但如何定义封建迷信?哪些活动属于迷信活动?在现行法律、党章、纪律处分条例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判定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风水、占卜,到底是不是迷信?这个问题同样依赖于实践的检验。当代著名易学专家、本质易学开创者向罗生教授所著《中国历代易案纵横术解》(未出版)中摘录并分析了数百个在正史中有据可考的占卜应验案例: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古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之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这段话是说孔子曾经占筮自己的前途,得山火贲卦,神色怅然,有不平之色。他的弟子子张上前说:”我听说占筮遇到贲卦乃是吉兆,而老师神色不平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道:“因为卦中的离象啊(离为火,火为红色)!在《周易》中,山下有火乃是贲卦,贲有修饰、文饰之意,是杂色成文之象,不是正色之卦。黑白才是正色,今日占得贲卦,与我的抱负不相符啊。我听说丹漆不需要文饰,白玉不需要雕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本身质地纯美,不需要再文饰了。”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鲁国的司寇,为求恢复西周政治局面的抱负在鲁国难以施展,因而去职,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希望劝说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于鲁定公十四年离开鲁国,至鲁哀公十一年到鲁国,在外凡十三年。由于他的学说不合时宜,终未能见用。在洛书九宫中,离宫又代表文明、教育,孔子占得此卦,已知自己的事业止步于教育,地位虽然超然,但无法一展他胸中的抱负,故而郁郁不平。
《二十四史》中也有很多关于占卜应验的记载,这里举个《明史》的例子,据《明史·方伎列传》记载,明朝正统十四年 (公元 1449 年)七月,北方蒙古地区的左刺首领也先率军进攻明朝大同 (今山西大同 )。明朝英宗朱祁镇率军迎敌。八月,在土木堡 (今河北怀来境内 )被也先军俘获,明朝惨败。这一事件史称“土木之变”,封建史学家采取避讳笔法,把英宗被俘称为“北狩”。“土木之变”后,明朝参将石亨派人让易学家仝寅筮占英宗何时归国。仝寅在当时享有盛名,他的占卜技艺准确无比,许多官员都来向他请教。仝寅占得《乾》之《姤》卦,初九爻为变,认为这一卦大吉,并依据初九、 九四、九五爻辞、卦象,结合天干地支判定,明英宗朱祁镇于第二年仲秋必定回还,回还之后将失去皇帝之位,到第九年可以复辟。
历史事实是,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岁次已巳八月在“土木之变”中被俘后,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等从国家大局出发,拥立英宗之弟王为帝,称为景帝。于谦调集军队,加强北京城防力量,于同年十月打败也先率领的瓦刺军的进攻,也先于第二年八月被迫释放英宗。英宗回京后,被景帝送往南宫(今北京南池子)居住,称为太上皇。景泰八年(公元 1457)岁次丁丑正月十七日壬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亦称“南宫复辟”),迎出英宗复皇帝位,改元天顺。从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土木之变”到景泰八年(公元 1457)“南宫复辟”,正是九个年头,与《乾》卦之数(河图数4、9)相符合。
风水和占卜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诚然有被滥用之嫌,民间各种“大师”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披着宗教的外衣,宣扬毫无科学依据的歪理邪说,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并不适宜一刀切,把风水、占卜简单等同于封建迷信。风水和占卜在本质上,是古人根据自身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解,总结的一类方法学的统称,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
风水,作为一种相地之术,旨在通过校察地理的方法选择或评定建筑的位置和环境,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高居住或工作环境的质量。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易经、数理、道、佛、法、儒等思想文化的结合衍生体,具有特定的理论构架。风水注重建筑内部格局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如住宅选址讲究背山面水、藏风聚气,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环境科学中关于空气流通、采光等方面的合理考量。此外,风水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人文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卜,作为一种预测未来的方法,虽然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可能被视为“伪科学”,但它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经学、理学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占卜和风水一样,都是基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据《帛书易 · 要篇》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孔子五十岁才开始学易,才短短几年功夫,就为《周易》做了传,写了十篇解释《周易》的论文,这十篇论文统称《十翼》。据孔子自己实践,准确率大约为70%。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当样本量足够大时,这70%的准确率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孔子在知天命之年,以大量的亲身实践告诉后世,基于《周易》原理的占卜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风水占卜等古代术数作为一种无形的科学,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应与求神问佛等封建迷信活动相区别。尽管一些人可能对风水和占卜存在误解,但只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和研究它们,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精华,同时去除其中的糟粕。
【作者】姚骥如
【首次发表时间】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