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预测学的时间观
曾经在17世纪,牛顿机械式的时空观分离了时间和空间,认为时间独立于世界均匀流逝,这就是所谓的绝对时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则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即时间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其依赖于空间而存在。一个物体所经历的时间和它的运动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时间相对论方程:t=to*√(1-v^2/c^2)。to是物体静止时的时间流逝的快慢,t是物体的运动时的时间流逝快慢,v是物体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物体速度越大,时间流逝越慢,当物体以光速运动,物体的时间就不再流逝,从而达成时间停止。若将时间相对论方程做进一步推论,当物体超越光速,物体的时间流逝(t)将变为负数,这也是某些科幻片中时间机器的理论来源。相对论揭示了一个相对、可变的时空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不过是人类的错觉。
从相对论的另一个维度出发,空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事物的运动状态,从而导致时间的错位,错位意味着混乱。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的大航海时代翻开了欧洲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的新篇章。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广泛的跨洋活动带来了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欧洲则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李伯重在《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一书中提出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是全球化的开端。
这场开端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比如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以及时间混乱的问题:当时由于各个地区的时间不统一,各个地区都定了属于自己的“本初子午线”,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分歧。举个例子,比如1858年,有两个人打官司,上午十点开庭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没有到庭,法官因此判决此人败诉,但是2分钟后他赶到了,解释说以自己家乡的时间为基准,他并没有迟到,于是法官又不得不重新开庭。
1884年10月1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上,20多个国家的代表决定,以经过英国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它们是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调慢1小时;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调快1小时。例如,我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晚1小时。往东去日本,落地时表的时间显示为下午1点整,需要调成2点整;往西去泰国,落地时表的时间显示为下午1点整,需要调整中午12点整,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为了纪念1884年10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国际上将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即使在1884年确定本初子午线并划分24个时区后,由于1个国家或省份往往同时跨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总共五个时区,在全国范围内均以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为准。而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为了和欧洲大多数国家时间相一致,采用的是东一区时间。其中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天昼长夜短,用夏令时(东一区时间);其余时间昼短夜长,用格林尼治时间(零时区时间)。
以上使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大众所观察到的“时间”之由来,下面进入正题,在基于易经基本原理衍生的各类预测类术数(可以理解为时间序列函数)中,如何正确的取用所谓的时间参数?
首先有必要引入真太阳时的概念。真太阳时是相对于平太阳时而言。24真太阳时为1真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定义是指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1恒星日),若地球相对太阳静止不动,按照真太阳日的定义,则真太阳日的长度等于恒星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绕日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从T日到T+1日,因为公转的影响,太阳相对地球向西偏移了一个极小的角度,则在T+1日的中午,为了达到与T日近似相同的太阳高度角,地球需要在自转360°的基础上再自西向东自转一个额外的细微角度,而达成这个额外角度所消耗的时间约为3分56秒。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做绕日运动,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个回归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地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绕日运动是非匀速运动,在近日点地球运动速度较快,在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较慢。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真太阳时的长度亦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
而时间作为一种错觉,大众普遍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的,无论是古代的铜壶滴漏、日晷上的均匀刻度,还是近现代的机械钟表、电子钟表,乃至代表当今最高计时水平的铯原子钟,都是基于时间均匀流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为了均匀计量时间,天文学家引入了一个假想的天体——平太阳(又称假太阳)。以地球为参照系,平太阳在天赤道上作匀速运动,其速度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相一致。观测者日常所观测到的时间,均为平太阳时。
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之间存在着一套复杂的换算关系,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点,平太阳时可能早于或晚于真太阳时,具体换算如下(在以下日期用平太阳时加减差值得真太阳时):
1月01日-3分9秒
1月02日-3分38秒
1月03日-4分6秒
1月04日-4分33秒
1月05日-5分1秒
1月06日-5分27秒
1月07日-5分54秒
1月08日-6分20秒
1月09日-6分45秒
1月10日-7分10秒
1月11日-7分35秒
1月12日-7分59秒
1月13日-8分22秒
1月14日-8分45秒
1月15日-9分7秒
1月16日-9分28秒
1月17日-9分49秒
1月18日-10分9秒
1月19日-10分28秒
1月20日-10分47秒
1月21日-11分5秒
1月22日-11分22秒
1月23日-11分38秒
1月24日-11分54秒
1月25日-12分8秒
1月26日-12分22秒
1月27日-12分35秒
1月28日-12分59秒
1月29日-13分10秒
1月30日-13分19秒
1月31日-13分37秒
2月01日-13分44秒
2月02日-13分50秒
2月03日-13分56秒
2月04日-14分1秒
2月05日-14分5秒
2月06日-14分9秒
2月07日-14分11秒
2月08日-14分13秒
2月09日-14分14秒
2月10日-14分15秒
2月11日-14分14秒
2月12日-14分13秒
2月13日-14分11秒
2月14日-14分8秒
2月15日-14分5秒
2月16日-14分1秒
2月17日-13分56秒
2月18日-13分51秒
2月19日-13分44秒
2月20日-13分38秒
2月21日-13分30秒
2月22日-13分22秒
2月23日-13分13秒
2月24日-11分4秒
2月25日-12分54秒
2月26日-12分43秒
2月27日-12分32秒
2月28日-12分21秒
2月29日-12分8秒
3月01日-11分56秒
3月02日-11分43秒
3月03日-11分29秒
3月04日-11分15秒
3月05日-11分1秒
3月06日-10分47秒
3月07日-10分32秒
3月08日-10分16秒
3月09日-10分1秒
3月10日-9分45秒
3月11日-9分28秒
3月12日-9分12秒
3月13日-8分55秒
3月14日-8分38秒
3月15日-8分21秒
3月16日-8分4秒
3月17日-7分46秒
3月18日-7分29秒
3月19日-7分11秒
3月20日-6分53秒
3月21日-6分35秒
3月22日-6分17秒
3月23日-5分58秒
3月24日-5分40秒
3月25日-5分22秒
3月26日-5分4秒
3月27日-4分45秒
3月28日-4分27秒
3月29日-4分9秒
3月30日-3分51秒
3月31日-3分33秒
4月01日-3分16秒
4月02日-2分58秒
4月03日-2分41秒
4月04日-2分24秒
4月05日-2分7秒
4月06日-1分50秒
4月07日-1分33秒
4月08日-1分17秒
4月09日-1分1秒
4月10日+0分46秒
4月11日+0分30秒
4月12日+0分16秒
4月13日+0分1秒
4月14日+0分13秒
4月15日+0分27秒
4月16日+0分41秒
4月17日+0分54秒
4月18日+1分6秒
4月19日+1分19秒
4月20日+1分31秒
4月21日+1分42秒
4月22日+1分53秒
4月23日+2分4秒
4月24日+2分14秒
4月25日+2分23秒
4月26日+2分33秒
4月27日+2分41秒
4月28日+2分49秒
4月29日+2分57秒
4月30日+3分4秒
5月01日+1分10秒
5月02日+3分16秒
5月03日+3分21秒
5月04日+3分26秒
5月05日+3分30秒
5月06日+3分37秒
5月07日+3分36秒
5月08日+3分39秒
5月09日+3分40秒
5月10日+3分42秒
5月11日+3分42秒
5月12日+3分42秒
5月13日+3分42秒
5月14日+3分41秒
5月15日+3分39秒
5月16日+3分37秒
5月17日+3分34秒
5月18日+3分31秒
5月19日+3分27秒
5月20日+3分23秒
5月21日+3分18秒
5月22日+3分13秒
5月23日+3分7秒
5月24日+3分1秒
5月25日+2分54秒
5月26日+2分47秒
5月27日+2分39秒
5月28日+2分31秒
5月29日+2分22秒
5月30日+2分13秒
5月31日+2分4秒
6月01日+1分54秒
6月02日+1分44秒
6月03日+1分34秒
6月04日+1分23秒
6月05日+1分12秒
6月06日+1分0秒
6月07日+0分48秒
6月08日+0分36秒
6月09日+0分24秒
6月10日+0分12秒
6月11日+0分1秒
6月12日+0分14秒
6月13日+0分39秒
6月14日+0分52秒
6月15日-1分5秒
6月16日-1分18秒
6月17日-1分31秒
6月18日-1分45秒
6月19日-1分57秒
6月20日-2分10秒
6月21日-2分23秒
6月22日-2分36秒
6月23日-2分48秒
6月24日-3分1秒
6月25日-3分13秒
6月26日-3分25秒
6月27日-3分37秒
6月28日-3分49秒
6月29日-4分0秒
6月30日-4分11秒
7月01日-4分22秒
7月02日-4分33秒
7月03日-4分43秒
7月04日-4分53秒
7月05日-5分2秒
7月06日-5分11秒
7月07日-5分20秒
7月08日-5分28秒
7月09日-5分36秒
7月10日-5分43秒
7月11日-5分50秒
7月12日-5分56秒
7月13日-6分2秒
7月14日-6分8秒
7月15日-6分12秒
7月16日-6分16秒
7月17日-6分20秒
7月18日-6分23秒
7月19日-6分25秒
7月20日-6分27秒
7月21日-6分29秒
7月22日-6分29秒
7月23日-6分29秒
7月24日-6分29秒
7月25日-6分28秒
7月26日-6分26秒
7月27日-6分24秒
7月28日-6分21秒
7月29日-6分17秒
7月30日-6分13秒
7月31日-6分8秒
8月01日-6分3秒
8月02日-5分57秒
8月03日-5分51秒
8月04日-5分44秒
8月05日-5分36秒
8月06日-5分28秒
8月07日-5分19秒
8月08日-5分10秒
8月09日-5分0秒
8月10日-4分50秒
8月11日-4分39秒
8月12日-4分27秒
8月13日-4分15秒
8月14日-4分2秒
8月15日-3分49秒
8月16日-3分36秒
8月17日-3分21秒
8月18日-3分7秒
8月19日-2分51秒
8月20日-2分36秒
8月21日-2分20秒
8月22日-2分3秒
8月23日-1分47秒
8月24日-1分29秒
8月25日-1分12秒
8月26日+0分54秒
8月27日+0分35秒
8月28日+0分17秒
8月29日+0分2秒
8月30日+0分21秒
8月31日+0分41秒
9月01日+1分0秒
9月02日+1分20秒
9月03日+1分40秒
9月04日+2分1秒
9月05日+2分21秒
9月06日+2分42秒
9月07日+3分3秒
9月08日+3分3秒
9月09日+3分24秒
9月10日+3分45秒
9月11日+4分6秒
9月12日+4分27秒
9月13日+4分48秒
9月14日+5分10秒
9月15日+5分31秒
9月16日+5分53秒
9月17日+6分14秒
9月18日+6分35秒
9月19日+6分57秒
9月20日+7分18秒
9月21日+7分39秒
9月22日+8分0秒
9月23日+8分21秒
9月24日+8分42秒
9月25日+9分2秒
9月26日+9分22秒
9月27日+9分42秒
9月28日+10分2秒
9月29日+10分21秒
9月30日+10分40秒
10月01日+10分59秒
10月02日+11分18秒
10月03日+11分36秒
10月04日+11分36秒
10月05日+11分53秒
10月06日+12分11秒
10月07日+12分28秒
10月08日+12分44秒
10月09日+12分60秒
10月10日+13分16秒
10月11日+13分16秒
10月12日+13分31秒
10月13日+13分45秒
10月14日+13分59秒
10月15日+14分13秒
10月16日+14分26秒
10月17日+14分38秒
10月18日+14分50秒
10月19日+15分1秒
10月20日+15分12秒
10月21日+11分21秒
10月22日+15分31秒
10月23日+15分40秒
10月24日+15分48秒
10月25日+15分55秒
10月26日+16分1秒
10月27日+16分7秒
10月28日+16分12秒
10月29日+16分16秒
10月30日+16分20秒
10月31日+16分22秒
11月01日+16分24秒
11月02日+16分25秒
11月03日+16分25秒
11月04日+16分24秒
11月05日+16分23秒
11月06日+16分21秒
11月07日+16分17秒
11月08日+16分13秒
11月09日+16分9秒
11月10日+16分3秒
11月11日+15分56秒
11月12日+15分49秒
11月13日+15分41秒
11月14日+15分32秒
11月15日+15分22秒
11月16日+15分11秒
11月17日+14分60秒
11月18日+14分47秒
11月19日+14分34秒
11月20日+14分20秒
11月21日+14分6秒
11月22日+13分50秒
11月23日+13分34秒
11月24日+13分17秒
11月25日+12分59秒
11月26日+12分40秒
11月27日+12分21秒
11月28日+12分1秒
11月29日+11分40秒
11月30日+11分18秒
12月01日+10分56秒
12月02日+10分33秒
12月03日+10分9秒
12月04日+9分45秒
12月05日+9分21秒
12月06日+8分55秒
12月07日+8分29秒
12月08日+8分3秒
12月09日+7分36秒
12月10日+7分9秒
12月11日+6分42秒
12月12日+6分14秒
12月13日+5分46秒
12月14日+5分17秒
12月15日+4分48秒
12月16日+4分19秒
12月17日+3分50秒
12月18日+3分21秒
12月19日+2分51秒
12月20日+2分22秒
12月21日+1分52秒
12月22日+1分22秒
12月23日+0分52秒
12月24日+0分23秒
12月25日+0分7秒
12月26日+0分37秒
12月27日-1分6秒
12月28日-1分36秒
12月29日-2分5秒
12月30日-2分34秒
12月31日-3分3秒
历代先贤基于易经基本原理,创造了纷繁复杂的预测类术数体系,就同一门术数而言,根据排盘方式、重理或重象等差异,往往又分为许多不同的流派,现代应用者一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大术数体系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离不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符号体系(干支系统)的支撑。干支系统既代表相对的时间,也代表相对的空间,空间方面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就时间而言,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我国古代曾长期实行百刻制,直至明末清初,随着欧洲天文学知识的传入,改为九十六刻制,即1日96刻,每时辰8刻。
以二元论哲学观之,各种术数推衍的是阴阳升降;以五元论哲学观之,各种术数推衍的是五行流转。无论是以哪种世界观、方法论构建的预测模型,均以干支系统作为底层代码。在天文学层面,十天干、十二地支或六十甲子的循环反映了太阳、月亮以及其他重要天体与地球相对位置的重现。所以午时三刻交午时四刻,反映的是日上中天的状态,此时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午时三刻交午时四刻的概念既反映了时间,也蕴藏着空间,揭示了时间依赖于空间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古老的干支系统体现了先贤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殊途共归的朴素时空观。也正因干支系统模拟的是一个确定的时空状态,在时间上,其代表的是反映地日相对运动关系的真太阳时,而非为计量方便而假想近似得出的平太阳时。
所以易学研究者在引用某种术数(预测模型)进行分析时,首先应把所能观察到的平太阳时转化为真太阳时,再映射到对应的天干地支,这才是预测模型参数的正确输入方法。举个例子:2023年10月17日上午10 : 52,某观测者A在杭州以奇门遁甲起局预测某事,起局时间为10 : 52, 9 : 00至11 : 00为巳时。所以应以巳时起局进行分析?非也。通过查上文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的换算关系,可以得知,10月17日的平太阳时+14分38秒才是真太阳时,10月17日10 : 52杭州对应的真太阳时大约为11 : 06,已进入了午时(11 : 00至13 : 00),故应以癸卯年、壬戌月、戊申日、戊午时作为时间参数起奇门局。正确参数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错误的参数排除歪打正着的偶然性,几乎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许多初学者往往错在输入时间参数这一步。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进行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换算,还要考虑观测者所在位置与当前位置所属时区的差异。我国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线(此线经过杭州)的地方平太阳时,而不是北京市的地方平太阳时。北京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35°,与东经120°相差3.65°,以1°相差4分钟推算,北京时间与北京市的地方平太阳时相差约14分30秒。还是以上文提到的于2023年10月17日上午10 : 52在杭州起局的观测者A的例子进行分析,观测者A在杭州,因杭州就在东经120°线上,其地方平太阳时与北京时间基本一致,约为10 : 52,换算成真太阳时约为11 : 06,属于午时的区间。但若同样的时间,另一名观测者B在广州(东经113.28°)起局,广州经度与东经120°相差6.72°,其地方平太阳时比北京时间约慢了26分53秒,所以观测者B所在地区的真太阳时约为北京时间10 : 52 + 14分38秒 - 26分53秒 = 10 : 40,属于巳时的区间。
总结:时间、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区分几个概念:时区平太阳时、地方平太阳时、时区真太阳时、地方真太阳时。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时间是所在时区的平太阳时,须先转化为所在时区的真太阳时,再根据观测者所在地区经度与该地区归属时区经度之差计算出地方真太阳时,才能代入干支系统进行符号运算,套用特定的术数模型,从而得出前瞻性的结论。
【作者】姚骥如
【首次发表时间】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