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预测学的时间观

首页    易学科普    论《易经》预测学的时间观

 

 

曾经在17世纪,牛顿机械式的时空观分离了时间和空间,认为时间独立于世界均匀流逝,这就是所谓的绝对时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则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即时间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其依赖于空间而存在。一个物体所经历的时间和它的运动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时间相对论方程:t=to*√(1-v^2/c^2)。to是物体静止时的时间流逝的快慢,t是物体的运动时的时间流逝快慢,v是物体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物体速度越大,时间流逝越慢,当物体以光速运动,物体的时间就不再流逝,从而达成时间停止。若将时间相对论方程做进一步推论,当物体超越光速,物体的时间流逝(t)将变为负数,这也是某些科幻片中时间机器的理论来源。相对论揭示了一个相对、可变的时空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不过是人类的错觉。

 

 

从相对论的另一个维度出发,空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事物的运动状态,从而导致时间的错位,错位意味着混乱。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的大航海时代翻开了欧洲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的新篇章。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广泛的跨洋活动带来了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欧洲则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李伯重在《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一书中提出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是全球化的开端。

 

 

这场开端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比如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以及时间混乱的问题:当时由于各个地区的时间不统一,各个地区都定了属于自己的本初子午线,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分歧。举个例子,比如1858年,有两个人打官司,上午十点开庭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没有到庭,法官因此判决此人败诉,但是2分钟后他赶到了,解释说以自己家乡的时间为基准,他并没有迟到,于是法官又不得不重新开庭。

1884101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上,20多个国家的代表决定,以经过英国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它们是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调慢1小时;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调快1小时。例如,我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晚1小时。往东去日本,落地时表的时间显示为下午1点整,需要调成2点整;往西去泰国,落地时表的时间显示为下午1点整,需要调整中午12点整,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为了纪念18841013这个特殊的日子,国际上将每年的1013定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即使在1884年确定本初子午线并划分24个时区后,由于1个国家或省份往往同时跨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总共五个时区,在全国范围内均以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为准。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了和欧洲大多数国家时间相一致,采用的是东一区时间。其中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天昼长夜短,用夏令时(东一区时间);其余时间昼短夜长,用格林尼治时间(零时区时间)。

 

 

以上使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大众所观察到的时间之由来,下面进入正题,在基于易经基本原理衍生的各类预测类术数(可以理解为时间序列函数)中,如何正确的取用所谓的时间参数?

首先有必要引入真太阳时的概念。真太阳时是相对于平太阳时而言。24真太阳时为1真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定义是指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23小时564秒(1恒星日),若地球相对太阳静止不动,按照真太阳日的定义,则真太阳日的长度等于恒星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绕日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从T日到T+1日,因为公转的影响,太阳相对地球向西偏移了一个极小的角度,则在T+1日的中午,为了达到与T日近似相同的太阳高度角,地球需要在自转360°的基础上再自西向东自转一个额外的细微角度,而达成这个额外角度所消耗的时间约为356秒。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做绕日运动,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个回归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地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绕日运动是非匀速运动,在近日点地球运动速度较快,在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较慢。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真太阳时的长度亦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

 

 

 

而时间作为一种错觉,大众普遍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的,无论是古代的铜壶滴漏、日晷上的均匀刻度,还是近现代的机械钟表、电子钟表,乃至代表当今最高计时水平的原子钟,都是基于时间均匀流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为了均匀计量时间,天文学家引入了一个假想的天体——平太阳(又称假太阳)。以地球为参照系,平太阳在天赤道上作匀速运动,其速度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相一致。观测者日常所观测到的时间,均为平太阳时。

 

 

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之间存在着一套复杂的换算关系,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点,平太阳时可能早于或晚于真太阳时,具体换算如下(在以下日期用平太阳时加减差值得真太阳时)

 

1月01-39秒

 

1月02-338秒

 

1月03-46秒

 

1月04-433秒

 

1月05-51秒

 

1月06-527秒

 

1月07-554秒

 

1月08-620秒

 

1月09-645秒

 

1月10-710秒

 

1月11-735秒

 

1月12-759秒

 

1月13-822秒

 

1月14-845秒

 

1月15-97秒

 

1月16-928秒

 

1月17-949秒

 

1月18-109秒

 

1月19-1028秒

 

1月20-1047秒

 

1月21-115秒

 

1月22-1122秒

 

1月23-1138秒

 

1月24-1154秒

 

1月25-128秒

 

1月26-1222秒

 

1月27-1235秒

 

1月28-1259秒

 

1月29-1310秒

 

1月30-1319秒

 

1月31-1337秒

 

2月01-1344秒

 

2月02-1350秒

 

2月03-1356秒

 

2月04-141秒

 

2月05-145秒

 

2月06-149秒

 

2月07-1411秒

 

2月08-1413秒

 

2月09-1414秒

 

2月10-1415秒

 

2月11-1414秒

 

2月12-1413秒

 

2月13-1411秒

 

2月14-148秒

 

2月15-145秒

 

2月16-141秒

 

2月17-1356秒

 

2月18-1351秒

 

2月19-1344秒

 

2月20-1338秒

 

2月21-1330秒

 

2月22-1322秒

 

2月23-1313秒

 

2月24-114秒

 

2月25-1254秒

 

2月26-1243秒

 

2月27-1232秒

 

2月28-1221秒

 

2月29-128秒

 

3月01-1156秒

 

3月02-1143秒

 

3月03-1129秒

 

3月04-1115秒

 

3月05-111秒

 

3月06-1047秒

 

3月07-1032秒

 

3月08-1016秒

 

3月09-101秒

 

3月10-945秒

 

3月11-928秒

 

3月12-912秒

 

3月13-855秒

 

3月14-838秒

 

3月15-821秒

 

3月16-84秒

 

3月17-746秒

 

3月18-729秒

 

3月19-711秒

 

3月20-653秒

 

3月21-635秒

 

3月22-617秒

 

3月23-558秒

 

3月24-540秒

 

3月25-522秒

 

3月26-54秒

 

3月27-445秒

 

3月28-427秒

 

3月29-49秒

 

3月30-351秒

 

3月31-333秒

 

4月01-316秒

 

4月02-258秒

 

4月03-241秒

 

4月04-224秒

 

4月05-27秒

 

4月06-150秒

 

4月07-133秒

 

4月08-117秒

 

4月09-11秒

 

4月10+046秒

 

4月11+030秒

 

4月12+016秒

 

4月13+01秒

 

4月14+013秒

 

4月15+027秒

 

4月16+041秒

 

4月17+054秒

 

4月18+16秒

 

4月19+119秒

 

4月20+131秒

 

4月21+142秒

 

4月22+153秒

 

4月23+24秒

 

4月24+214秒

 

4月25+223秒

 

4月26+233秒

 

4月27+241秒

 

4月28+249秒

 

4月29+257秒

 

4月30+34秒

 

5月01+110秒

 

5月02+316秒

 

5月03+321秒

 

5月04+326秒

 

5月05+330秒

 

5月06+337秒

 

5月07+336秒

 

5月08+339秒

 

5月09+340秒

 

5月10+342秒

 

5月11+342秒

 

5月12+342秒

 

5月13+342秒

 

5月14+341秒

 

5月15+339秒

 

5月16+337秒

 

5月17+334秒

 

5月18+331秒

 

5月19+327秒

 

5月20+323秒

 

5月21+318秒

 

5月22+313秒

 

5月23+37秒

 

5月24+31秒

 

5月25+254秒

 

5月26+247秒

 

5月27+239秒

 

5月28+231秒

 

5月29+222秒

 

5月30+213秒

 

5月31+24秒

 

6月01+154秒

 

6月02+144秒

 

6月03+134秒

 

6月04+123秒

 

6月05+112秒

 

6月06+10秒

 

6月07+048秒

 

6月08+036秒

 

6月09+024秒

 

6月10+012秒

 

6月11+01秒

 

6月12+014秒

 

6月13+039秒

 

6月14+052秒

 

6月15-15秒

 

6月16-118秒

 

6月17-131秒

 

6月18-145秒

 

6月19-157秒

 

6月20-210秒

 

6月21-223秒

 

6月22-236秒

 

6月23-248秒

 

6月24-31秒

 

6月25-313秒

 

6月26-325秒

 

6月27-337秒

 

6月28-349秒

 

6月29-40秒

 

6月30-411秒

 

7月01-422秒

 

7月02-433秒

 

7月03-443秒

 

7月04-453秒

 

7月05-52秒

 

7月06-511秒

 

7月07-520秒

 

7月08-528秒

 

7月09-536秒

 

7月10-543秒

 

7月11-550秒

 

7月12-556秒

 

7月13-62秒

 

7月14-68秒

 

7月15-612秒

 

7月16-616秒

 

7月17-620秒

 

7月18-623秒

 

7月19-625秒

 

7月20-627秒

 

7月21-629秒

 

7月22-629秒

 

7月23-629秒

 

7月24-629秒

 

7月25-628秒

 

7月26-626秒

 

7月27-624秒

 

7月28-621秒

 

7月29-617秒

 

7月30-613秒

 

7月31-68秒

 

8月01-63秒

 

8月02-557秒

 

8月03-551秒

 

8月04-544秒

 

8月05-536秒

 

8月06-528秒

 

8月07-519秒

 

8月08-510秒

 

8月09-50秒

 

8月10-450秒

 

8月11-439秒

 

8月12-427秒

 

8月13-415秒

 

8月14-42秒

 

8月15-349秒

 

8月16-336秒

 

8月17-321秒

 

8月18-37秒

 

8月19-251秒

 

8月20-236秒

 

8月21-220秒

 

8月22-23秒

 

8月23-147秒

 

8月24-129秒

 

8月25-112秒

 

8月26+054秒

 

8月27+035秒

 

8月28+017秒

 

8月29+02秒

 

8月30+021秒

 

8月31+041秒

 

9月01+10秒

 

9月02+120秒

 

9月03+140秒

 

9月04+21秒

 

9月05+221秒

 

9月06+242秒

 

9月07+33秒

 

9月08+33秒

 

9月09+324秒

 

9月10+345秒

 

9月11+46秒

 

9月12+427秒

 

9月13+448秒

 

9月14+510秒

 

9月15+531秒

 

9月16+553秒

 

9月17+614秒

 

9月18+635秒

 

9月19+657秒

 

9月20+718秒

 

9月21+739秒

 

9月22+80秒

 

9月23+821秒

 

9月24+842秒

 

9月25+92秒

 

9月26+922秒

 

9月27+942秒

 

9月28+102秒

 

9月29+1021秒

 

9月30+1040秒

 

10月01+1059秒

 

10月02+1118秒

 

10月03+1136秒

 

10月04+1136秒

 

10月05+1153秒

 

10月06+1211秒

 

10月07+1228秒

 

10月08+1244秒

 

10月09+1260秒

 

10月10+1316秒

 

10月11+1316秒

 

10月12+1331秒

 

10月13+1345秒

 

10月14+1359秒

 

10月15+1413秒

 

10月16+1426秒

 

10月17+1438秒

 

10月18+1450秒

 

10月19+151秒

 

10月20+1512秒

 

10月21+1121秒

 

10月22+1531秒

 

10月23+1540秒

 

10月24+1548秒

 

10月25+1555秒

 

10月26+161秒

 

10月27+167秒

 

10月28+1612秒

 

10月29+1616秒

 

10月30+1620秒

 

10月31+1622秒

 

11月01+1624秒

 

11月02+1625秒

 

11月03+1625秒

 

11月04+1624秒

 

11月05+1623秒

 

11月06+1621秒

 

11月07+1617秒

 

11月08+1613秒

 

11月09+169秒

 

11月10+163秒

 

11月11+1556秒

 

11月12+1549秒

 

11月13+1541秒

 

11月14+1532秒

 

11月15+1522秒

 

11月16+1511秒

 

11月17+1460秒

 

11月18+1447秒

 

11月19+1434秒

 

11月20+1420秒

 

11月21+146秒

 

11月22+1350秒

 

11月23+1334秒

 

11月24+1317秒

 

11月25+1259秒

 

11月26+1240秒

 

11月27+1221秒

 

11月28+121秒

 

11月29+1140秒

 

11月30+1118秒

 

12月01+1056秒

 

12月02+1033秒

 

12月03+109秒

 

12月04+945秒

 

12月05+921秒

 

12月06+855秒

 

12月07+829秒

 

12月08+83秒

 

12月09+736秒

 

12月10+79秒

 

12月11+642秒

 

12月12+614秒

 

12月13+546秒

 

12月14+517秒

 

12月15+448秒

 

12月16+419秒

 

12月17+350秒

 

12月18+321秒

 

12月19+251秒

 

12月20+222秒

 

12月21+152秒

 

12月22+122秒

 

12月23+052秒

 

12月24+023秒

 

12月25+07秒

 

12月26+037秒

 

12月27-16秒

 

12月28-136秒

 

12月29-25秒

 

12月30-234秒

 

12月31-33秒

 

历代先贤基于易经基本原理,创造了纷繁复杂的预测类术数体系,就同一门术数而言,根据排盘方式、重理或重象等差异,往往又分为许多不同的流派,现代应用者一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大术数体系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离不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符号体系(干支系统)的支撑。干支系统既代表相对的时间,也代表相对的空间,空间方面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就时间而言,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我国古代曾长期实行百刻制,直至明末清初,随着欧洲天文学知识的传入,改为九十六刻制,即196刻,每时辰8刻。

以二元论哲学观之,各种术数推衍的是阴阳升降;以五元论哲学观之,各种术数推衍的是五行流转。无论是以哪种世界观、方法论构建的预测模型,均以干支系统作为底层代码。在天文学层面,十天干、十二地支或六十甲子的循环反映了太阳、月亮以及其他重要天体与地球相对位置的重现。所以午时三刻交午时四刻,反映的是日上中天的状态,此时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午时三刻交午时四刻的概念既反映了时间,也蕴藏着空间,揭示了时间依赖于空间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古老的干支系统体现了先贤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殊途共归的朴素时空观。也正因干支系统模拟的是一个确定的时空状态,在时间上,其代表的是反映地日相对运动关系的真太阳时,而非为计量方便而假想近似得出的平太阳时。

 

 

所以易学研究者在引用某种术数(预测模型)进行分析时,首先应把所能观察到的平太阳时转化为真太阳时,再映射到对应的天干地支,这才是预测模型参数的正确输入方法。举个例子:20231017日上午10 : 52,某观测者A在杭州以奇门遁甲起局预测某事,起局时间为10 : 52 9 : 0011 : 00为巳时。所以应以巳时起局进行分析?非也。通过查上文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的换算关系,可以得知,1017日的平太阳时+1438秒才是真太阳时,101710 : 52杭州对应的真太阳时大约为11 : 06,已进入了午时(11 : 0013 : 00),故应以癸卯年、壬戌月、戊申日、戊午时作为时间参数起奇门局。正确参数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错误的参数排除歪打正着的偶然性,几乎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许多初学者往往错在输入时间参数这一步。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进行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换算,还要考虑观测者所在位置与当前位置所属时区的差异。我国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线(此线经过杭州)的地方平太阳时,而不是北京市的地方平太阳时。北京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35°,与东经120°相差3.65°,以相差4分钟推算,北京时间与北京市的地方平太阳时相差约1430秒。还是以上文提到的于20231017日上午10 : 52在杭州起局的观测者A的例子进行分析,观测者A在杭州,因杭州就在东经120°线上,其地方平太阳时与北京时间基本一致,约为10 : 52,换算成真太阳时约为11 : 06,属于午时的区间。但若同样的时间,另一名观测者B在广州(东经113.28°)起局,广州经度与东经120°相差6.72°,其地方平太阳时比北京时间约慢了2653秒,所以观测者B所在地区的真太阳时约为北京时间10 : 52 + 1438 2653 = 10 : 40,属于巳时的区间。

 

 

总结:时间、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区分几个概念:时区平太阳时、地方平太阳时、时区真太阳时、地方真太阳时。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时间是所在时区的平太阳时,须先转化为所在时区的真太阳时,再根据观测者所在地区经度与该地区归属时区经度之差计算出地方真太阳时,才能代入干支系统进行符号运算,套用特定的术数模型,从而得出前瞻性的结论。

 

【作者】姚骥如

【首次发表时间】2024年6月6日

 

 

 

 

2024年6月6日 12:29